RFID與盤點之發展

RFID,(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),中文名稱為:無線射頻辨識系統,其技術發展至今已數十年,當初是為了在戰爭時,機場辨別敵我戰機時使用,而後由世界各國引用於不同用途,而RFID真正引起商業之重視,起源於美國最大的零售廠商(Wal-Mart)率先發動,Wal-Mart當時要求其前100 大供應商,從2005 年起必須逐步導入RFID 系統,以方便貨品進出之管理。
首先介紹RFID的重要架構,包括讀取器(Reader)、晶片標籤(Tag)與應用系統端所組合而成,主要是透過無線通訊技術將電子標籤(Tag)內晶片中的數位資訊,以非接觸的通訊方式傳送到讀取器(Reader)中,讀取器將擷取、辨識的電子標籤資訊後,即可作為後端應用系統進一步處理運用。
而RFID雖然在商業用途上已發展十幾年,而首阜企管也早在2005年即成立專案小組,關注收集RFID國內之發展與存貨盤點之關係,在研究中收集發現幾項商業運用上之困難點,包括以下幾點:
●晶片標籤Tag規格無法一致化:目前RFID可區分為主動式、被動式,由於主動式內含電源,訊號則是主動發射,因目前Tag單價過高、通訊協定未統一,所以使用普及率大大降低,無法像國際條碼般的被廣泛運用。
●一般晶片標籤Tag製作成本無法降低:市場需求未達規模經濟,製作成本無法下降,只有少部分高單價精品較合乎成本效益。
●商品材質影響Tag 天線效能:例如液態產品、金屬及玻璃產品,還有些材質會使傳遞的無線電波頻段飄移到不同的頻段(如塑膠等產品),使Reader無法辨識。
●天線的方向性會影響RFID讀取率:雖然RFID 有長距離讀取能力,但常因接收與反射之角度與環境產生干擾,影響了正確讀取率。
針對以上問題之分析,首阜企管於今年下半年進行門市實際測試,雖測試通路尚未全品項導入RFID,目前門市商品約50%左右導入率,但首阜仍可透過原本單品盤點技術,搭配部份商品採RFID之Reader收集,最後再運用系統整合商品盤點庫存資料,來達到提升盤點效益之構想。
第一階段測試結果,單品盤點技術已相當成熟,準確性與品質都是預期的高標準,但RFID 導入商品部分,讀取收集之錯誤率仍高達5%左右,初步判斷主要仍是環境因素、商品材質、Tag與Tag間碰撞重疊之等等干擾,以現有設備與技術,仍無法克服堆疊陳列(碰撞干擾)、整箱庫存(不拆箱)之問題,因此設備、商品、陳列與環境之配合,仍是提升盤點正確性必須克服之課題,預期明年度將與系統商進行進一步研究,希望提升Reader收集器之效能,並且在盤點技術層面再提升,期望RFID盤點錯誤率能漸漸趨近單品盤點之水準,才能因應未來國內先進的存貨盤點之需求,敬請期待明年度第二階段之測試吧!!